同自然災害抗爭是人類生存發(fā)展的永恒課題。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,災害種類多、分布地域廣、發(fā)生頻次高、造成損失重。2008年5月12日發(fā)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,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、波及范圍最廣、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。在抗震救災中,中國人民以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、團結一致的強大力量、可歌可泣的偉大壯舉,鑄就了“萬眾一心、眾志成城,不畏艱險、百折不撓,以人為本、尊重科學”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。
1.萬眾一心、眾志成城的團結精神
“萬眾一心、眾志成城”是中華民族和衷共濟、團結奮斗精神的生動體現。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團結精神的人民,“兄弟同心,其利斷金”“豈曰無衣,與子同袍”,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同甘共苦、生死與共,同舟共濟、守望相助的偉大團結精神的生動寫照。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,中華民族從改造自然的實踐斗爭中深刻認識到,在自然面前,尤其是特大自然災害面前,多么強大的個體力量都顯得微弱渺小。只有每個個體團結起來,才能匯聚和激發(fā)起戰(zhàn)勝各種艱難險阻的磅礴偉力。因此,“萬眾一心、眾志成城”的偉大團結精神,既是一種寶貴的民族品格,也是一種戰(zhàn)天斗地的生存智慧,更是一種凝心聚力的強大力量。它支撐中華民族走過幾千年風雨磨難,激勵中國人民攜手戰(zhàn)勝巨大災難、共建美好家園。在汶川特大地震災害中,從城市到鄉(xiāng)村、從部隊到廠礦、從機關到基層、從街道到學校,舉國上下患難與共,前方后方同心協力,海內海外和衷共濟……團結勇敢的中國人民在災難的廢墟之上,用感天動地的人間大愛,凝聚起一方有難、八方支援的鋼鐵力量,譜寫了一曲“萬眾一心、眾志成城”的團結之歌。
“萬眾一心、眾志成城”是集體主義價值原則的充分展現。災難是人心人性的“透視鏡”,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所遵循價值原則的“試金石”。團結就是力量。災難來臨的生死關頭,自私還是互助,逃跑還是逆行,冷漠還是熱血,這一道道選擇題的答案,歸根結底,取決于個體與集體利益孰先孰后、孰輕孰重的價值排序。中國人民在抗震救災中涌現的無數感人事例,向世界充分展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蘊含的集體主義價值原則。將生的希望留給學生的老師,為搶救遇險同胞而敢于犧牲的將士,親人遇難仍強忍悲痛、堅守救災一線的黨員干部,為災區(qū)捐款捐物、傾力奉獻的各界人士……正是有國才有家的群體意識,集體利益高于個體利益的價值共識,讓中國人民將“萬眾”凝成“一心”,用“眾志”鑄就“鋼鐵長城”。
“萬眾一心、眾志成城”是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度優(yōu)勢的有力彰顯。災難是一場大考,不同的國家會交出截然不同的答卷,是一盤散沙還是全國一盤棋,是孤軍奮戰(zhàn)還是八方來援,不同國家制度體系和治理體系的差別,決定了一個國家能否在最短時間內迅速動員、組織和匯聚各方力量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“我們最大的優(yōu)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。這是我們成就事業(yè)的重要法寶”。面對特大災難,在抗震救災斗爭中,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(yōu)勢,是中國人民能夠團結起來、共抗震災的關鍵因素。震災發(fā)生后,黨和國家統(tǒng)籌各方,運籌帷幄;人民軍隊堅決聽黨指揮,冒死空降災區(qū);醫(yī)護工作者一聲令下、第一時間奔赴災區(qū);新聞工作者挺進第一現場,黨員干部沖在災情最重第一線,志愿者天南地北奔赴災區(qū),社會各界爭先恐后捐款捐物、無償獻血;交通、氣象、供水、供電、供氣等后方各戰(zhàn)線堅守崗位、并肩作戰(zhàn)……這些緊張有序、步調一致的行動背后,有著強大的國家制度支撐。從調集人員到支援物資,從收治傷員到安置移民,從建造臨時和過渡住所到19個省市對口支援災后重建,無一不體現了全國一盤棋、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(yōu)勢。
2.不畏艱險、百折不撓的民族品格
在同特大地震災害的斗爭中,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不畏艱險、百折不撓,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、敢于勝利的民族品格。
不畏艱險、百折不撓是中華民族勤勞勇敢、自強不息精神基因的體現。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布滿荊棘苦難,勤勞勇敢、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正是支撐我們歷經苦難、創(chuàng)造輝煌的不竭力量?!吨芤住酚性疲?ldquo;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”,這種自強奮斗精神經過漫長歷史的反復檢驗和深厚積淀,成為滲透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傳統(tǒng)。當困難和挑戰(zhàn)來臨時,中國人民選擇“不怨天,不尤人”,堅信“勝人者有力,自勝者強”。“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”“多難興邦”,更是中國人民辯證看待、勇敢對待苦難的生動寫照。正是憑著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傳承,中國人民面對憂患和災難不悲觀、不氣餒,用“窮且益堅,不墜青云之志”“自古男兒當自強”來自勵自勉,從而成就了無數戰(zhàn)天斗地、人定勝天的人間奇跡。
不畏艱險、百折不撓是中國人民戰(zhàn)勝磨難、創(chuàng)造奇跡的強大精神武器。汶川地震對中國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毀壞和傷害超乎想象,災難以極其慘烈的方式挑戰(zhàn)著人們的體力極限、精神極限和生存極限。在地震的廢墟前,中國人民以超人的頑強意志,創(chuàng)造了無數可歌可泣的生命奇跡。一名被壓在廢墟里的女孩子在手腳受傷的情況下,一遍遍地哼著樂曲,靠著頑強的“鋼琴夢想”激勵自己不要入睡,最終戰(zhàn)勝了死神。在地震中,吃蚯蚓、嚼青草、喝雨水……無數平凡的中國人用他們的堅強和勇敢,譜寫了一曲生生不息的偉大生命贊歌。
不畏艱險、百折不撓是中國人民勇敢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支柱。一個偉大的民族之所以偉大,在于她擁有一種歷經磨難而信念愈堅、飽嘗艱辛而斗志更強的強大精神支柱和偉大民族精神。強震襲來,地動山搖、天崩地裂,天府樂土頓成廢墟焦土。同胞罹難,家庭破碎;房屋倒塌,家園被毀;生態(tài)毀壞,生產受損;崩塌、滑坡不斷,泥石流、堰塞湖危若累卵。面對滿目瘡痍的山河家園,中國人民用大愛托起生的希望,用大勇鼓起重建家園的信心。泰山壓頂不彎腰,生死較量不戰(zhàn)栗,千難萬險不放棄,哪里災情危急就向哪里沖鋒,哪里有生死考驗就向哪里挺進,哪里有受災群眾就向哪里集結,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希望,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。中國人民用鐵一般的肩膀、鋼一般的意志筑起戰(zhàn)勝災難、戰(zhàn)勝死神的鋼鐵長城。救災難,災后重建同樣難。汶川地震災區(qū),大多處于交通不便的山區(qū),災后重建困難重重。但是,在重建家園的戰(zhàn)場上,自強不息、百折不撓的強大精神力量,再次讓中國人民創(chuàng)造了奇跡。短短幾年時間,曾經山河破碎的悲傷之地浴火重生,實現了跨越式發(fā)展。
3.以人為本、尊重科學的時代精神
同特大地震災害的艱苦搏斗,既需要自覺發(fā)揚人文精神的主體力量,也要充分發(fā)揮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。在抗震救災斗爭的實踐中,中國人民堅持以人為本、尊重科學,關愛生命的人文精神與崇尚理性的科學精神交相輝映,極大增強了取得抗擊災難的信心和底氣,也為抗震救災精神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。
以人為本,就是將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,以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的人文精神匯聚全民族的力量。抗震救災是一場與死神較量的生死大營救。在抗震救災的過程中,我們和時間賽跑、同死神抗爭,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初心,也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中國珍愛生命、人民至上的價值準則。災情發(fā)生以來,黨和國家組織動員各方力量,始終堅持把搶救人的生命擺在第一位,開展了我國歷史上救援速度最快、動員范圍最廣、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災斗爭,最大限度地挽救受災群眾生命,最大限度地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,84017名群眾從廢墟中被搶救出來,149萬名被困群眾得到解救,430多萬名傷病員得到及時救治,1萬多名重傷員被快速轉送全國20個省區(qū)市375家醫(yī)院,1510萬名緊急轉移安置的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,881萬名災區(qū)困難群眾得到救助。這一系列數字背后,是一個個從死神手中搶回的寶貴生命,是一個個在大災中感受大愛的溫暖心靈,更是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執(zhí)政為民、情系蒼生的政治宣言和價值追求。強震發(fā)生之后,全國人民心系災區(qū)人民,為每一個獲救的同胞歡呼雀躍,為每一位遇難的同胞流淚哭泣,“汶川不哭,四川加油”的吶喊響徹大江南北,傳遞著每一個中國人對同胞的牽掛和祝福,體現出中國人民對生命的關懷和尊重。
尊重科學,就是弘揚相信科學、崇尚理性、勇于創(chuàng)新的時代精神,讓科學為人類搏擊災難提供力量。在特大災害面前,人類該如何應對和抗衡自然的“暴虐”?在抗震救災斗爭中,中國人民以科學理性的態(tài)度對待災難,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力量最大限度降低損失,最快速度實現災后重建。黨和國家科學調度、全面統(tǒng)籌各方力量,人民子弟兵以高超技術克服空中和復雜地形挑戰(zhàn),醫(yī)護人員以精湛醫(yī)術全力救治,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,救援人員充分運用現代救援技術和工具,全力搶修基礎設施,及時處理和化解堰塞湖等次生災害,切實做好余震監(jiān)測、氣象服務、科技支撐等后勤保障,及時準確公布災情,消除謠言和恐慌。在災后重建中,注重科學評估規(guī)劃,組織實施對口支援,確保災后重建依法有序,高效運行。無論是及時救援還是災后重建,黨領導全國人民充分發(fā)揮科技的重要作用,彰顯了中國人民始終與時代發(fā)展同步伐、不斷進取、勇于創(chuàng)新的時代精神。
新時代的長征路上,依然可能布滿風險考驗。只要我們始終堅守和自覺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,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就一定能攜手戰(zhàn)勝各種艱難險阻,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!
?。ㄗ髡撸厚T秀軍,系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、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首席專家)
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-1